原创 魏小河 魏小河流域
前两天写了一篇关于《生活的囚徒》的文章。
忽然想到,这些年我推荐了不少短篇小说集。我也一向喜欢短篇小说。
今天就来做一个大合集,把之前推荐过的短篇小说集整理一下。
大家可以一次性mark起来,随着时间流逝,很多书可能也已经绝版了。
01《生活的囚徒》威廉·特雷弗
特雷弗的小说中,生活总是封闭的,人物插翅难逃。他们总是后退,妥协,接受,并最终与那种生活融为一体。特雷弗擅长讽刺,但并不批判。他的小说并不是人道主义的,而拥有一种更大的视角。他喜欢呈现人的弱点,像揭开一个伤口,再轻轻把它盖上。
02《怪诞故事集》奥尔加·托卡尔丘克
在托卡尔丘克笔下,「我」常常只是一个失败的追问者、探寻者,或记录者。这里没有过剩的自我意识,人物和读者之间,隔着重重迷雾。我们只能看见世界的一个角落,在那个角落的中心,有一个谜团。
03《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》布鲁诺·舒尔茨
这本书就像一个个梦。这里充满琐屑和混乱,夸张和荒诞,同时斑斓而恢弘。舒尔茨小说一直在做一件事情:追忆或者说再造过去的时光。
04《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》卡佛
卡佛的小说,就像生活本身,人物充满矛盾,交谈充满歧义,这里没有多少戏剧化的事件,也不会有多少传奇故事,我们只是活着,应付一个又一个的日子,度过它,或者度不过。卡佛写的,往往是那些度过和度不过之间的状态。
05《十一种孤独》理查德·耶茨
有人说卡佛受到过耶茨的影响,毕竟卡佛也是一个灰色调子的作家,他的小说里处处展现着中产阶级主人公的尴尬和无聊,那种无法交流的无力感,以及弥漫于其中的孤独。但耶茨比卡佛更冷,他几乎不给主人公一点温暖色彩,任每个人隔绝在自己的孤独中,品尝失败的滋味。
06《小城畸人》舍伍德·安德森
固有的价值正在消失,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在到来,所有东西都在变化之中,个人无法安宁,到处都是冲动和欲望,再也没有稳定和长久,仿佛人一生注定要孤独,仿佛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意义,而许多人,都被时代抛下,不得不失落在不留情面的时间里。
07《被占的宅子》胡里奥·科塔萨尔
阅读科塔萨尔的最大乐趣,还是他独特的讲故事的方式,和他层出不穷的脑洞,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想象力。这是一本诡异而好玩的书。
08《突然,响起一阵敲门声》埃德加·凯雷特
埃德加·凯雷特的故事总是这样稀奇古怪,它们都很短,并且有趣。看埃德加·凯雷特的小说就像吃跳跳糖,它们噼里啪啦的接连不断的给你刺激。
09《呼吸》《你一生的故事》特德·姜
特德·姜出道30年,仅发表了17个短篇,但已经包揽了几乎所有重要的科幻奖项。他的小说,在人物塑造上几乎没有任何努力。但他无与伦比的想象力,和精致的控制力,都让人兴奋并折服。特德·姜的小说,给读者带来的快感,不是情感共鸣,或者情节驱动所造成的兴奋,而是一种思辨的快乐。
10《博尔赫斯全集》博尔赫斯
博尔赫斯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小说文体,不同与之前的写实主义传统,也不同于现代派小说路数。他的小说中不含有经世的企图,也不热衷于钻入人物的内心世界。他醉心于一种纯粹的乐趣:想象的乐趣(思维的乐趣),以及说故事的乐趣。
11《都柏林人》乔伊斯
和一般短篇小说集不同,这本书并非简单的作品集合,而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有机整体。如乔伊斯给出版人所写的信里讲的那样,他要为爱尔兰作一“精神史”。
12《恶棍来访》詹妮弗·伊根
《恶棍来访》是那种很亮眼的小说。它有股冲劲,形式上很有一些花样,书中不仅使用了第一人称,第三人称,还很少见的使用了第二人称,并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叙事口吻。在她这里,故事本身重要,故事和故事的关系更重要。
12《南极》克莱尔·吉根
吉根善于从生活中的某些关键时刻,撕开一道口子,让我们体认到每个人都是一座深渊,而生活复杂晦暗。从来没有正确答案。
13《最初的爱情,最后的仪式》伊恩·麦克尤恩
这是一本潮湿的书,阴暗,好像沼泽,但是你试图走过,也会发现沼泽里的生命,好好的审视一下,那些不被注意到的人,以及心里的黑暗角落。
14《雨必将落下》米歇尔·法柏
麦克尤恩过于阴郁了,埃特加·凯雷特则显有一些狂喜的意味,法柏正好站在他们中间。法柏善于将熟悉的生活陌生化,在日常中加入反常。
15《移民》温弗里德·塞巴尔德
每一篇小说都是以一种追忆的方式去写作的,常常是第一人称叙述,但“我”并不是主角,反而更像一个侦探,去访问、拼凑出关于这几个人物的一生。
另,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大,它并不重情节,而是营造了一种叙事空间,一种不疾不徐的,充满耐心,植物性的文字感觉。
16《契诃夫短篇小说选》契诃夫
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小说中读到熟悉的东西,读到击中你的东西。因为他足够丰富、浩大,但他又如此亲切、好读。
17《暗室手册》耶日·科辛斯基
一本充满了性爱、邪恶和暴力的小说。在这本书中,科辛斯基在书中写下了许多诡异、恐怖、残忍的故事。他其实是在挑逗读者,甚至挑战读者。他通过几乎不带道德感的叙事,将我们带到恶行发生的现场,让我们自己做出判断,进行反思。
18《沼泽》黛西·约翰逊
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这本书,我觉得可以是:妖冶、怪异、凶狠。在书中,叙事者谈论性,谈论暴力,就像在谈论一块石头一样,视作平常。黛西·约翰逊非常生猛直接地写出了女性的性渴望,以及她们破碎的,被压抑的生活和情感。
19《乞力马扎罗的雪》海明威
哈罗德·布鲁姆说,海明威本质上是一位诗人。他那独树一帜的风格,更适合短篇小说。这话没错,他的“冰山理论”,他的那些不讲出来的话,在短篇小说里会形成一种张力,在长篇里,就很容易弥散了。
20《爱伦·坡惊悚小说全集》爱伦·坡
爱伦坡坡渲染气氛的能力实在太强了,那种神经兮兮的变态感觉,凉飕飕的风,好像就在眼前。
21《草坪的复仇》理查德·布劳提根
布劳提根的故事里没有阶级,没有那些在很多人看来严重的失落和委屈,反而只有金灿灿的怀念,当然,也有一些小小的忧伤。或者,是很大的忧伤。他离开了爱恨情仇,那些最容易产生情节剧,产生故事的情感。他关心生活的瞬间,在瞬间中有生活的全部。
22《在美国钓鳟鱼》理查德·布劳提根
《在美国钓鳟鱼》好像没有目的。它有时候像一朵由棉花糖制成的云。有时候又像是一辆开在森林里的报废汽车。这里有一些不相干的句子。没有目的的描述。一些隐喻。一些奇怪的联想。
23《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》阿利斯泰尔·麦克劳德
所有的故事,似乎都关于传统与现代,离开和留下的拉扯。即使是隔着遥远的大洋,我们仍然可以读出其中的苦涩滋味。
24《耶稣之子》丹尼斯·约翰逊
《耶稣之子》写的是美国底层青年的生活,他们二十多岁,没有工作,在酒吧里把自己灌醉,吸各种毒品,恋爱,做爱,结婚,养小孩,没有未来,也不去想未来。他们浑浑噩噩,似乎在消极地抵抗着什么,有一种近乎自毁的盲目,和用不尽的哀伤。
25《几乎没有记忆》莉迪亚·戴维斯
如果你准备看莉迪亚·戴维斯,得先做好一个准备:放弃寻找意义,不要寻求懂得,而去感受。
26《好人难寻》 奥康纳
奥康纳的小说是哥特城堡衣柜里旧衣服,一件件布满阴暗怪诞的褶皱。小说中凉飕飕的故事,看似平常缓慢进行,但总在某个时刻趁你不注意而发生意外,收录在《好人难寻》中的十篇小说,没有一篇不让人感到夏季午后山雨欲来的压抑氛围。
27《米格尔街》奈保尔
成长,就是这么一个从充满故事和传奇的世界,走向乏味和现实的世界的过程。奈保尔用文字保留了他的童年。
28《烧纸》李沧东
李沧东善于从小人物的故事着手,去撕开社会现实的裂缝,让人看见其中的不堪,以及那些未及清理干净的伤口。
29《鹿川有许多粪》李沧东
在《烧纸》中,李沧东撕开社会现实的裂缝,让人看见其中的不堪,以及那些未及清理干净的伤口。在《鹿川有许多粪》里,我们还会看到更多的复杂、难解与绝望。
30《诅咒兔》郑宝拉
《诅咒兔》不是在现实主义的框架下回答我们对世界的问题,而是从传说、鬼故事中得到抒发。它以一种迂回的方式接近了我们的内心。
想要进一步了解,。
31《第一人称单数》村上春树
读这本书,有一种恍然之感,一切都古怪而轻盈,很多时候,读着读着,你也会想起自己生命中的那些时光碎片。
32《没有女人的男人们》村上春树
读村上,读的就是那个氛围。村上春树最厉害的地方也许就在这里,那些失落的故事也许并不那么特别,但在他讲来,就很容易听进去。适合睡前读。
33《到处存在的场所,到处不存在的我》村上龙
只要你读完这本书,就会发现,最大的感受绝然不是希望,而是无聊,是无可奈何,是现实的麻烦和碎片。当然,也确乎存在着一些微弱的希望,但更具体和大面积呈现的,是一种事情走到了这个地步,然而却没有办法的无力感。
34《罗生门》芥川龙之介
芥川对于道德问题的关注是一以贯之的,对善恶的水位十分敏感,对于艺术本身也有很多思考。当他发现人类之丑恶是具有某种普遍性时,很难不失望。
35《飞行家》双雪涛
双雪涛写下了一个一个被侮辱和损害的人。他带着温柔和诚心,写下自己的故事,回应这个世界。他让我突然发现,那个挂着钥匙的小孩,也有自己的故事。
36《不间断的人》双雪涛
几乎所有的人物,都是没有稳固关系的人。这和曾经的东北叙事很不一样。在那里,是一个巨大的关系网的陨落。但在这里,人如齑粉,无依无凭。
37《冬泳》班宇
他的小说写的都是东北往事,或者更准确的说,都是关于下岗潮背景下的故事。关于时代洪流中的脆弱个体,那些下岗工人,和他们飘零的人生。
38《逍遥游》班宇
《逍遥游》离开了下岗工人的故事。在班宇的小说中,生活并不容易,时而凝滞,时而晦涩,但每个人身上,都有一种生命的庄重。
39《仙症》郑执
在这里,郑执展现了更强的控制力,相比于《生吞》中的生涩,这篇小说的叙事则更加扎实、饱满,虽然是个短篇,却犹如一个金属球,你拿在手中,找不到缝隙,只感到沉甸甸的。
40《度外》黄国峻
黄国峻抓住了生活中很多转瞬即逝的黑洞,它们忽地出现,又随即消失。他一再写的,便是这家庭内部的空洞,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空隙。这不是宏大的主题,却是现代人生的一种真相。
41《王考》童伟格
在风格化的文字中,童伟格描摹了一种无法停止的力量所带来的衰颓。这种力量可以是父亲的死亡,也可以是裹挟一切向前是“现代化”、“城市化”。在小说中,童伟格所关心的,永远不是那力量前方的风景,而是力量过后的痕迹,是灰扑扑的,不重要的,犹如被时间漏掉了的人与生活。虽然写的是乡土,回应的却是我们这个刹不住车的时代。
42《海边的房间》黄丽群
它首先是都市的,她所写的故事,都发生且必须发生于都市。都市里,人们摩肩擦踵却互不相知,地铁上一眼望去那么多人,一到站,轰地散开,每个人身上都有秘密。黄丽群写的就是这些不被看到秘密,它们可能是卑琐的,阴暗的,破败的,有毒的,但它们确实存在,啮咬着那些「坏掉的人」。
43《红豆生南国》王安忆
整体来看,王安忆的这三篇小说。虽然是个体生活,但也关联整个时代的变迁。变化永续进行。再也没有什么安定的,稳定的故乡。每个人都被抛进加速的时代进程里,人生如寄,再难有什么归宿。
44《十七岁的轻骑兵》路内
怀念青春,因为我们怀念那无明的自由。或许也称不上自由,只是一切尚未发生,一切都还有可能。
45《北方大道》李静睿
人到中年,会看到很多“没有办法的事”,会不知不觉走进很多逃也逃不掉的困境。活着活着,就活成了巨大的空洞。而我们眼看着这空洞,无法弥补,一点点扩散。
46《我循着火光而来》张悦然
生活像一条河,终于跨越了荒漠和山谷,流到了开阔的平原地带,这里安静,舒适,但也堆积了大量的泥沙,浑浊而惫懒。
张悦然在这本小说集中捕捉的便是这种状态,一种唯独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才会体会到的空洞。
47《怨女》张爱玲
张爱玲只是觉得她好,可是总不能读很多,像是在大书店里逛,东瞧西看心里满满的,待久了却要头昏,眼睛和脑袋都不够用。
48《万物停止生长时》赵志明
他的魅力在于叙述,倒不是那种技惊四座的叙述方式,而是一种村头老树下的故事感,就像蒋一谈在这本书的序言里所说,赵志明就像一个“说书人”,他信奉的是故事本身。
49《晚熟的人》莫言
写的就是当下,而且是农村的当下。这并不好写,农村这几十年的变迁,复杂、暧昧。农村人的复杂,更是和田园牧歌相去甚远。而莫言对这些人物的把握,可称精到。
50《想象海》朱岳
故事像是夜晚走到港口,看见大雾蒙蒙的书面上,一些零星点起的灯。摇曳的,不明确的,隔着距离的。这些故事,好像能够张开一个口子,把人吸进去。
51《永隔一江水》邓安庆
邓安庆这本书里的邓垸,不是苦大仇深的阶级斗争,也不是遥远的田园牧歌,它如此真实,充满细节。邓安庆写出了一个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乡村世界,一个正在变化中的乡村。
52《春山夜行》韩松落
韩松落的短篇小说集。收录的篇目横跨了他的整个写作生涯。一篇篇看下来,可以感觉到韩松落不同的气质,他的野生状态,他的荒原感,和对于黑暗、幽深、疯狂、毁灭的兴趣。他没有任何传统文人的偏见和傲慢,他的笔下没有任何禁忌和规范。他写得自由,恣意,像荒原上的一片野草。在星空下,孤独而顽强的生长着。
53《逃离》门罗
终于读了门罗。她的小说在形式上并不复杂。不过她不会开门见山,立刻就把人物关系表现清楚,往往需要至少阅读一千字以上,视野才慢慢打开,就好像在穿越一片充满雾气的树林,走进去,才能体会到里面的开阔和复杂。
门罗小说中的人物和时间,都很复杂。虽然是短篇,但密度很高。读进去,往往会有一种类似于读简奥·斯丁的充盈。这是短篇小说蛮难达到的。
55《九故事》
《九故事》出版于1953年,这一年,塞林格34岁。在这本短篇小说集里,塞林格的天才之处俯拾皆是,但每一篇作品似乎都充满谜团,需要读者耐心仔细寻得钥匙,方能进入。
魏小河
(读书、电影、生活)
原标题:《过去十年,我最心水的55本短篇小说集 | 终极书单》
阅读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