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伯牙与钟子期:高山流水遇知音

俞伯牙与钟子期:高山流水遇知音

摔碎瑶琴凤尾寒,子期不在对谁弹!

春风满面皆朋友,欲觅知音难上难。

伯牙,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(今湖北荆州)人。虽为楚人,却任职晋国上大夫,且精通琴艺。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。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,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。在古籍中,最早见于战国郑人列御寇著《列子》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故事。经考证,伯牙本姓伯,说他“姓俞名瑞,字伯牙”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,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,乡民以子期为荣,口耳相传一句俚词:“子期遇伯牙,千古传知音。”明代,冯梦龙编撰《警世通言》,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,由于汉阳话“子期遇伯牙”中的“遇”与“俞”读音相同,都是去声,便把“子期遇伯牙,千古传知音。”误听为“子期俞伯牙,千古传知音。

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,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。在古籍中,最早见于战国郑人列御寇著《列子》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故事。经考证,伯牙本姓伯,说他“姓俞名瑞,字伯牙”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,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,乡民以子期为荣,口耳相传一句俚词:“子期遇伯牙,千古传知音。”明代,冯梦龙编撰《警世通言》,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,由于汉阳话“子期遇伯牙”中的“遇”与“俞”读音相同,都是去声,便把“子期遇伯牙,千古传知音。”误听为“子期俞伯牙,千古传知音。”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(《俞伯牙摔琴谢知音》,收于《警世通言》)。

由于《警世通言》影响巨大,俞伯牙这名字越传越远,遂以讹传讹了。笔者久居汉阳,瑞、俞二字读音难辨,乡人口音重,读时音调还会尖声上扬,很有特点,所以作为苏州人的冯梦龙当时会听走音。至于“名瑞,字伯牙”也者,当为“小说家言”。而在此之前的《列子》与《荀子》、《琴操》等书中均为“伯牙”。

伯牙,名瑞,字伯牙,本来是楚国郢都(今湖北荆州)人,在晋国做官,官至上大夫.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,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,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,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.他的琴声不仅优美动听,而且意境高远.虽然有许多人称赞他的琴艺,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.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.有一年,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.完成使命之后,他决定改走水路返回复命,也便于一路游山玩水,探访知音.不一日,行至汉阳江口,忽遇大雨如注,风急浪涌.他便命船队就近停泊在一座小山下.这一日,正是八月十五中秋节.晚上,风止雨停之后,天空现出一轮明月,江面波光粼粼.望着这迷人的景色,俞伯牙兴致大发,便命童子焚香摆琴,意欲弹奏一曲,以遣情怀.然而,一曲未了,指下“呱啦”一声,断了一根琴弦.俞伯牙顿觉惊讶.因为古人有一种说法,人在弹琴的时候,如果突然断了弦,就表明有人偷听或者预示着某种不祥之兆.他想到,若是在城郭村庄,尚可能有聪明好学,略知音律的人偷听他弹琴.而在这夜深人静的荒郊野外,莫不是仇家索命或者盗贼谋财来了吧.忙命令仆人上岸,到芦苇丛中或者树阴深处搜寻.这时忽听岸上有人答话,说:“船上大人不必生疑,小子并非奸盗之徒,乃是樵夫.只因砍柴归晚,遇到风雨,在崖石下避雨,听见你弹琴,我就听了一会儿.”俞伯牙颇不以为然地说道:“打柴之人也敢说‘听琴’二字,岂不是假话.”樵夫并不示弱,高声回答说,“大人出言谬矣!难道你没听说过‘门内有君子,门外君子至’吗?大人若欺负山野之中没有听琴之人,那么在这更深夜静的荒崖之下就不应该有抚琴之客了.” 俞伯牙见此人言语不俗,便进一步问道:“既然你能听琴,那么,我问你,我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?”樵夫笑着回答说:“大人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,只可惜,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,琴弦断了.”并随口吟出了第四句的歌词.俞伯牙听了樵夫的这番回答,不禁喜出望外,忙邀请他上船来深谈. 樵夫进船舱拜见俞伯牙之前,尽管已经摘下了斗笠、蓑衣,放下了柴刀、尖担,并且将脚上的泥水也蹭干净了,但俞伯牙看着这个粗布衣衫的乡村青年,还是有几分怠慢.又见他施礼,落座,不卑不亢,更添几分不快,于是决定考一考他.便指着手边那把属于稀世珍宝的瑶琴问道:“你既然能听琴,一定认识这把琴吧.”樵夫不慌不忙将琴的名称、来历、材质、构造、音色,以及弹奏要求和相关的古代传说,说得详详细细,清清楚楚,丝毫不差.听了樵夫的这番讲述,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.但又担心他只有一些死记硬背的学问,接着又要樵夫理解音乐意境.当伯牙弹奏的琴声激越高亢时,樵夫说:“巍峨壮美呀!大人志在高山.”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,樵夫说:“宽广优美呀!大人志在流水.” 至此,俞伯牙彻底叹服了.想不到自己渴求多年的知音就在面前.如此神交契合,真是相见恨晚.立即站起来,紧紧抓住樵夫的双手,连声说,“先生大才雅趣,失敬,失敬.”同时命仆人摆设酒宴,款待知音.席间,两人互通了姓名.樵夫名叫钟子期,就住在此去不远的集贤村.俞伯牙主动提出结拜为兄弟,日后生死不负.二人谈兴正浓,不觉月淡星稀,东方发白.俞伯牙意犹未尽,邀请钟子期随船同行几日.钟子期推辞说:“不是小弟我不愿意同行,只因家中有年迈的双亲,需要早晚侍奉.”俞伯牙又进一步邀请钟子期到晋国去.钟子期仍然诚恳地拒绝了.他说;如果我现在应承了你,回家后父母又不同意,害得仁兄在千里之外盼望,小弟岂不成了一个轻诺寡信之人.”钟子期对父母恪尽孝道,对朋友忠信诚恳的品格深深感动了俞伯牙.伯牙当即表示,自己在明年这个时候,还是到这个地方来与钟子期相会. 第二年中秋前夕,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,可是不见钟子期来赴约,于是他便弹琴召唤这位知音,还是不见人来.第二天,俞伯牙便离船登岸,打算到集贤村去寻找钟子期.在路上向一位老人打听,才知道钟子期不幸染病,已经去世了.老人告诉俞伯牙,钟子期临终前要求埋葬在江边.说是早与朋友约好了,八月十五在汉阳江口相会.自己要在约好的地方等待朋友到来.听了老人的叙说,俞伯牙悲痛万分.他找到钟子期坟前,整衣下拜,放声大哭.然后坐在坟前的祭台石上,心手相应,情真意切地弹起了思念朋友的歌曲.俞伯牙肝肠寸断,弹奏的曲调也悲切凄婉.可是,围观者中竟有人嬉笑.俞伯牙奇怪地问老人,是什么缘故.老人说,山野之人不懂音律,以为弹琴就是个好玩的事,所以嬉笑.于是,俞伯牙长叹一声,割断了琴弦,将心爱的瑶琴在石阶上摔得粉碎.无限悲哀地说:“我唯一的知音不在人世了,这琴还弹给谁听呢?” 这个故事虽然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,但却寄予了人们渴望挚友的美好愿望.因此,“俞伯牙摔琴谢知音”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表达朋友情谊的集体原型意象.

作业帮用户 2016-11-20

钟子期,名徽,字子期。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(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)人。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、披蓑衣、背扁担、拿板斧的樵夫。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,在汉江边鼓琴,钟子期正巧遇见,感叹说:“巍巍乎若高山,洋洋乎若江河。”因兴趣相投,两人就成了至交。钟子期死后,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,终生不再鼓琴。

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

在春秋时期,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,他的名字叫俞伯牙。俞伯牙从小非常聪明,天赋极高,又很喜欢音乐,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。学习了三年,俞伯牙琴艺大长,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。但是俞伯牙常常感到苦恼,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。俞伯牙的老师连成知道了他的心思后,便对他说,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,而且你学习得很好。至于音乐的感受力、悟性方面,我自己也没学好。我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,他琴艺高超,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。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,我带你去拜见他,跟他继续深造,你看好吗?俞伯牙闻听大喜,连声说好!

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,乘船往东海进发。一天,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,成连对伯牙说:“你先在蓬莱山稍侯,我去接老师,马上就回来。”说完,连成划船离开了。过了许多天,连成没回来,伯牙很伤心。他抬头望大海,大海波涛汹涌,回首望岛内,山林一片寂静,只有鸟儿在啼鸣,像在唱忧伤的歌。伯牙不禁触景生情,由感而发,仰天长叹,即兴弹了一首曲子。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。从这时起,俞伯牙的琴艺大长。其实,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。

俞伯牙身处孤岛,整日与海为伴,与树林飞鸟为伍,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,陶冶了心灵,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,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。后来,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,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。

有一次,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。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,突然下起了大雨,船停在山边避雨。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,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,琴兴大发。伯牙正弹到兴头上,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,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,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。伯牙走出船外,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。

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,两人互通了姓名,伯牙说:“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?”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。伯牙即兴弹了一曲《高山》,子期赞叹道:“多么巍峨的高山啊!”伯牙又弹了一曲《流水》子期称赞到“多么浩荡的江水啊!”伯牙又佩服又激动,对子期说:“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,你真是我的知音啊!”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。

伯牙与子期约定,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 拜访他。一日,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,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。伯牙闻听悲痛欲绝,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,然后站立起来,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。从此,伯牙与[)琴绝缘,再也没有弹过琴。

钟子期是个怎样的人

钟子期,春秋楚国(今湖北汉阳)人。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、披蓑衣、背冲担、拿板斧的樵夫。 史载俞伯牙鼓琴于汉江之滨,子期闻声叹曰:“巍巍乎若高山,荡荡乎若流水。”两人遂成至交。子期死后,伯牙以世无知音,终身不再鼓琴。 钟子期墓历经修葺,清光绪十五年(1889年)汉阳知县华某并立碑,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被毁。1980年修复。墓为圆形,封土高1.5米,底径8米,环以石垣。碑高1.5米,宽0.7米,上刻“楚隐贤钟子期之墓”。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,钢筋混凝土结构,方形,四柱,歇山式顶,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栏杆。墓与亭坐北朝南,背山面湖。山上青松葱茏,山下芳草碧翠,湖面绿波粼粼,湖畔流水潺潺,凤鸣水声,宛若琴音。 春秋战国时期,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,把瑶琴弹绝了,举国上下都找不到一个知音的人。他日思夜想:人上一百,种种色色,晋国冇得,还有外国,单单不信冇得知音人。他抱琴回土生土长的楚国,一来为晋国求贤,二来寻找知音,那天,他把官船弯到汉阳的一座山坡下,面对汉江弹起“高山流水”的曲子,曲还冇弹完,一根主弦陡然绷断。伯牙晓得弦断得蹊跷,必有知音到。你说那知音是个么样的人咧?他不是豪门公子,也不是一介书生,偏偏是个戴斗笠、披蓑衣、背冲担、拿板斧的山野樵夫钟子期。他听到俞伯牙弹的“高山流水”,心合琴声跳,斧随琴声舞,不想,一板斧劈断一根大树枝,主弦就绷断了。 俞伯牙有意在官船上大声感叹:“为何荒野回声大?”山林中,钟子期高声回答:“只因山高流水长!”伯牙重整断弦,再弹一曲,子期合唱:“美哉洋洋乎,意在高山!”伯牙也不理会,又弹一曲。子期急奔下山,隔船赞唱:“美哉汤汤乎,志在流水!”伯牙一听,直伸大指甲,忙把子期请到船上,美茶相陪,酒肉款待,谈音论律,八拜为交。伯牙37岁,称兄,子期27岁,为弟。 话长夜短,两人 不觉聊到东方鱼肚子白。子期起身要走,伯牙难得知音,哪里舍得,硬要接他到晋国,有盐同咸,无盐同淡,共操艺琴。无奈何子期上有年迈二老高堂,下无兄弟姐妹,远离不得,只好约定来年中秋在集贤村钟家相会。

说起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关系,可以借用增广贤文里的这句话表达:知己知彼,将心比心。酒逢知己饮,诗向会人吟。相识满天下,知心能几人。相逢好似初相识,到老终无怨恨心。那么,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怎么相识的?他们因什么结缘而成为知己?俞伯牙为何摔琴谢知音?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。

第一,俞伯牙的琴技了得

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,他曾经跟老师到过东海的蓬莱山,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,并且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。

他弹起琴来,琴声优美动听,就好像高山流水一般。虽然,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,但是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。所以,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。

第二,与钟子期相识

有一年,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。八月十五这天,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。由于遇到风浪,就停泊在一座小山下。

晚上,风浪渐渐平息,云开月出,景色宜人。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,俞伯牙琴兴大发,接着拿出随身带来的琴,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。

他弹了一曲又一曲,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,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伫立不动。俞伯牙一看,大吃一惊,手下一用力,“嘭”的一声,琴弦被拨断了一根。还没有等俞伯牙开口询问,那人就高声大喊道:“先生不要误会,我不是坏人,我乃一介柴夫,方才听到先生的琴声,于是就情不自禁地停下来欣赏了,希望先生莫怪。”

俞伯牙看了看他,发现他的确是一位柴夫后,便卸下了戒备之心。

“怎么?你能听得懂我琴曲里的意境?”俞伯牙一听,开口问道。

“哪里哪里,我就是一位农民,只是能猜出一二而已,”柴夫开口道。

随后,俞伯牙请柴夫上船,他又弹了几首琴曲,让柴夫猜。结果,柴夫都猜对了,所说以及所领会到的意境,都与俞伯牙一模一样。

俞伯牙一听,喜出望外,当即询问了柴夫的名字,最后才知道柴夫叫钟子期。正所谓,知己难寻,知音难觅,在俞伯牙的建议下,两人结拜为了兄弟,随后两人就约定明年的这个时候这个地点,再来以琴会友。

很快,时间过去了,按照之前的约定,俞伯牙来到了汉口江边,等待知音钟子期。然而,俞伯牙等了好久,依旧不见钟子期的身影。

最后,俞伯牙询问了一位老人家才知道,钟子期半年前就病逝了,他临死前留下遗愿,要求将自己的坟墓埋在汉口江边,以此能听到俞伯牙的琴音。

俞伯牙一听,感动不已,接着为知音钟子期弹了一曲又一曲琴乐,情至深处时,俞伯牙拿起琴砸向了巨石,最终,琴断裂了,俞伯牙一看也不心疼,而是喃喃自语道:“知音钟子期都不在了,我弹琴再好再美妙,又有什么用呢?”

由此可见,俞伯牙的琴艺非常高超。话说,俞伯牙自幼聪慧灵敏,并且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。值得一提的是,俞伯牙的老师是当时名气颇大的琴师成连。和俞伯牙相比,史书对钟子期的简介少之又少。只知钟子期和俞伯牙一样,是楚国人。以今天的地名来说,钟子期是湖北汉阳人。相传,钟子期是一位身披蓑衣,头戴斗笠的一位樵夫。俞伯牙与钟子期能遇见,得益于俞伯牙出使楚国一事。有一年,俞伯牙奉晋君之命出使楚国。中秋节那天,俞伯牙坐船来到了汉江口。

由于风浪很大,俞伯牙便停泊在一座小山下,等待风浪的平息。晚上,云开月出,景色十分美丽迷人。俞伯牙望着头上的明月,不禁琴兴大发,便席地而坐专心致志的弹起琴来。优美的琴声,刚好让钟子期听见了。钟子期沉醉在俞伯牙的琴声中难以自拔。随后,俞伯牙又为钟子期演奏了《高山》和《流水》两首曲子,两人随即结为知音。

俞伯牙摔琴谢知音

“摔碎瑶琴凤尾寒,子期不在与谁弹?春风满面皆朋友,欲觅知音难上难!”这首诗歌讲述的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出自冯梦龙的《警世通言》一书,作者旨在通过这则故事,告知世人好友难寻的道理。话说,俞伯牙遇到樵夫钟子期之后,俞伯牙将钟子期视为知音。毕竟,钟子期能听得懂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。

伯牙子期画像

俞伯牙演奏结束后,便和钟子期谈天论地,把酒言欢。两人越聊越投机,互相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。于是,俞伯牙和钟子期拜为兄弟,并且约定每年的中秋节都要来此相会。和钟子期洒泪而别的第二年中秋,俞伯牙按照约定来到了汉阳江口。俞伯牙等了很久,依然没有见到钟子期的影子。于是,俞伯牙席地而坐,希望通过自己的琴声能召唤来这位知音。俞伯牙弹了很久,依然不见人来。到了第二天,俞伯牙向一位过路的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,这位老人告诉他,钟子期在不久之前因身染重病而去世了。

临终前,钟子期留下遗言,让后人把坟墓修在江边,等到每年八月十五相会时,都可以听到俞伯牙的琴声了。听了老人的一席话,俞伯牙万分悲痛。按照老人的指引,俞伯牙来到了钟子期的坟前。俞伯牙席地而坐,用凄楚的琴声演绎了一曲《高山流水》。弹完,俞伯牙挑断了琴弦,并长叹一声,把自己心爱的瑶琴摔在了青石上,他悲伤地说:“我唯一的知音已经不在人世了,那么我弹琴还能给谁听呢?”

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

“高山流水遇知音”讲述的就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。在古代文学典故中,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被奉为知音难觅的典范。胡说,俞伯牙酷爱练琴,为了成为声名显赫的琴师,俞伯牙曾拜成连为师,跟随他学习弹琴技巧。学习了三年,俞伯牙的琴艺大长,并成为了当地有名的琴师。但是,俞伯牙非常苦闷,因为他觉得自己在琴艺上还没有达到更高的境界。

伯牙子期画像

老师成连得知俞伯牙的想法后,便打算带着俞伯牙前往蓬莱山去拜见自己的老师方子春。准备好了充足的食物后,俞伯牙和老师成连便乘船向东海的蓬莱岛进发。一天,船行至到东海的蓬莱山,成连让俞伯牙稍微等一下,自己前去接拜老师方子春。说完后,成连就划船离开了。过了许多天,成连还未回来,这让俞伯牙非常伤心。他抬头看了看周边的一切景象,不禁触景生情。有感而发的俞伯牙即兴弹奏了一首曲子,曲调间充满了忧伤之情。从这时起,俞伯牙的琴艺大长。

事实上,成连老师让俞伯牙到蓬莱山,是让他自己感受大自然的波澜壮阔,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琴艺。俞伯牙身处孤岛,整日与山为朋,与海为伴。虽然俞伯牙成为了一代杰出的琴师,但是真心能听懂他曲子的人却没有几个。遇到钟子期后,俞伯牙感觉到钟子期能明白自己的心境,两人对琴艺有着共同的追求,因此俞伯牙和钟子期成为了知音好友。

感叹于高山流水遇知音

清韵说情感

发布时间:19-02-1223:03

“高山流水遇知音”讲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这一对知音的故事。“借问人间愁寂意,伯牙弦绝已无声。”“高山流水琴三弄,明月清风酒一樽。”“钟期酒已没,世上无知音。”这些句子都是描写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情。

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来源很古老,最初记载于秦始皇时代的《吕氏春秋》,明代人冯梦龙将它改编成一篇小说,收入“三言”。这是中国古代关于,“知音”的最广为人知的故事,它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味。故事梗概如下:

春秋时代,有个叫俞伯牙的人,精通音律,琴艺高超,是当时著名的琴师。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,曾拜高人为师,琴技达到很高的水平,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。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,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,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,倾听大海的波涛声。

伯牙举目眺望,只见波浪汹涌,浪花激溅;海鸟翻飞,鸣声入耳;山林树木,郁郁葱葱,如入仙境一般。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,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,音随意转,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,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。

一夜伯牙乘船游览。面对清风明月,他思绪万千,于是又弹起琴来,琴声悠扬,渐入佳境。忽听岸上有人叫绝。伯牙闻声走出船来,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,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,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。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,樵夫说道:“真好!雄伟而庄重,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!”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,樵夫又说:“真好!宽广浩荡,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,无边的大海一般!”伯牙兴奋极了,激动地说:“知音!你真是我的知音。”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。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。

其实这个典故中,俞伯牙原本内心对樵夫钟子期是不屑一顾的,心想着一个樵夫怎么会懂得我的琴声?结果,钟子期很容易就猜出了他的心思:“琴声慷慨激昂,先生志在高山”;“琴声清澈婉转,先生志在流水”。俞伯牙对钟子期的赏评感到万分惊讶,于是与钟子期成为知心好友。后人也说是“高山流水遇知音”。 据说后来钟子期过世,俞伯牙微失去知音而痛心摔琴,说:“子期一死,还弹给谁听呢?”

这个故事是说,“知音难得”,人们的友谊应该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。是啊,人间得一知己足矣,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一个知己的,得到一个知己是多么的珍贵和幸运。我终于明白伯牙绝弦的道理。“相识满天下,知己能几人。”是讲知己的可贵和稀有。“士为知己者死”,讲的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。这种境界让我感叹。

老电影《知音》的主题曲唱道:“山青青,水碧碧,高山流水韵依依。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啼,叹的是,人生难得一知己,千古知音最难觅。”道出了知音难觅,可遇不可求。

知己的感觉,超越了友情,超越了男女之情,超越了很多凡俗的情谊。这是一瞬间的心灵相通,与性别、年龄、社会地位都没有关系。没有经历过的人,也许真的理解不了。这种感觉,就像十足十的黄金,是最纯也是最珍贵的,有了它,似乎所有的烦恼都能减少两分。可遇不可求的知音,一旦遇到了,就一定要好好珍惜。

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!

愿天下有缘人都能高山流水遇知音!

俞伯牙与钟子期

高山流水遇知音出自《列子·汤问》。成语“高山流水”,比喻知己或知音,也比喻音乐优美。琴曲《高山流水》即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一。高山流水遇知音,彩云追月得知己。

伯牙,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,原籍是楚国郢都(今湖北荆州)。经考证,伯牙原本就姓伯,说他“姓俞名瑞,字伯牙”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,而在此之前的《列子》与《荀子》、《史书》、《琴操》等书中均为“伯牙”。东汉高诱注曰:“伯姓,牙名,或作雅”,现代的《辞源》也注曰:“伯姓牙名”。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,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,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。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,善弹七弦琴,技艺高超。既是弹琴能手,又是作曲家,被人尊为“琴仙”。《琴操》记载:伯牙学琴三年不成,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、群鸟悲鸣之音,于是他有感而作《水仙操》。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,最早见于战国郑国人列御寇所著《列子·汤问》篇:“伯牙善鼓琴,钟子期善听。伯牙鼓琴,志在高山。钟子期曰:“善哉!峨峨兮若泰山!”志在流水,钟子期曰:“善哉!洋洋兮若江河!”伯牙所念,钟子期必得之。

伯牙游于泰山之阴,卒逢暴雨,止于岩下;心悲,乃援琴而鼓之。初为霖雨之操,更造崩山之音。曲每奏,钟子期辄穷其趣。伯牙乃舍琴而叹曰:“善哉!善哉!子之听夫志,想像犹吾心也。吾于何逃声哉?”

荀子《劝学篇》中亦称“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”,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。

在《列子》和《吕氏春秋》中,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,一直为后世所传诵。《琴操》、《乐府解题》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: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,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。成连说自已只能教弹琴技艺,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,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。可伯牙到了东海,并未见到方子春,只看见汹涌的波涛,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,伯牙心中豁然一亮,感慨地说:“先生移我情矣!”于是创作了《水仙操》。

钟子期

钟子期,名徽,字子期。春秋楚国(今湖北汉阳)人。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、披蓑衣、背冲担、拿板斧的樵夫。

清光绪十五年(1889年)汉阳知县华某并立碑,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被毁。1980年修复。墓为圆形,封土高1.5米,底径8米,环以石垣。碑高1.5米,宽0.7米,上刻“楚隐贤钟子期之墓”。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,钢筋混凝土结构,方形,四柱,歇山式顶,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栏杆。墓与亭坐北朝南,背山面湖。山上青松葱茏,山下芳草碧翠,湖面绿波粼粼,湖畔流水潺潺,凤鸣水声,宛若琴音。

🌸 相关推荐

Patch打补丁学习笔记
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

Patch打补丁学习笔记

📅 06-29 👀 7918
总奖励超50万+ 2023中国国际掼蛋精英赛在五指山正式开掼
《阴阳师》山童刷新点一览
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

《阴阳师》山童刷新点一览

📅 06-28 👀 298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