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先进典型 当前位置 :首页 > 党建工作 > 先进典型

    郭城镇西鲁家夼村核桃产业的崛起:山青人富之变
    * 发表时间 : 2015-12-10 09:26:11 编辑: 来源: 浏览 : *

       

             人口老龄化加剧,村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5~60岁;村里人外迁,造成了大量土地撂荒,资源闲置。
        郭城镇西鲁家夼村一直有个难题,一边是老龄劳动力,一边是闲置的土地,村里一直没有经济支柱产业,全村发展似乎绕进了死胡同。
        在这个棘手的问题面前,市林业局在核桃产业上找到了突破口,铸就了一把能打开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把锁的“金钥匙”。
        一个精心筹划的林业发展“新版图”,已经开始“点石成金”,发挥出了事半功倍的效力。

    一个村的命运逆转:
    千亩核桃“金钥匙”打开贫困枷锁
        位于郭城镇偏远山区的西鲁家夼村,山多地薄、资源匮乏,村民依旧种植粮油作物,沿袭着落后的生产方式,有能耐的村民纷纷进城打拼。“村里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5~60岁,山上的地成片荒着。”西鲁家夼村村支书周东心里干着急,改变、发展,离西鲁家夼村越来越远。
        去年春天,一个机遇降临,让西鲁家夼村的命运逆转———市林业局在西鲁家夼村展开退耕还林还果试点,并同步联合烟台市林业局申请“核桃项目示范县”项目,带领西鲁家夼村种植核桃,发展核桃产业。
        得知消息后,村民于晓国一次性种上了10多亩核桃,之所以作出这一决定,“能养老”是他看准核桃的一大优势。
        “种核桃管理简单轻快,到70岁了还能管理。”于晓国介绍道,与苹果不同的是,核桃能在贫瘠土地生长,管理也比较粗放,平常只需进行浇水、剪枝、疏果、打药等基本田间管理,不仅人力和生产资料投入少,劳动强度也较低,即便自己年纪大了,也能管理几亩,满足生活需求。
        经过对核桃产业的了解,于晓国心里也有了谱———每亩地种35棵核桃,一棵结10斤果,每斤平均按照15元来算,一亩地也至少有5000元的毛利润,若管理精细,还能达到产量、效益翻番,相比种植粮食,收入翻了几倍。
        和于晓国一样,看到了核桃的潜力,村民纷纷在自家地里栽上了核桃树,一次大规模的栽种行动,让西鲁家夼村的核桃园在短时间内从零增长至1500多亩。拿到线头儿,就抽开了线球儿。如今,经历了一年多的发展,西鲁家夼村已经成功构建起了一个新型的农业经济产业,不仅盘活了废置的荒山,也激活了老龄劳动力,村民的致富梦正逐渐变为现实。

    一幅林业版图的新手笔:
    打造“核桃产业示范县”让海阳山青人富
        西鲁家夼村的蜕变,将不是个案。
        “如何让绿化工作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,始终是我们思考谋划的重要课题。”市林业局局长由占军思路清晰,为了让绿化工作达到“山青人富”的效果,市林业局创新思路,通过调整林业产业结构,把生态绿化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,绘就新常态下的绿化“新版图”。
        打造“核桃产业示范县”就是其中一大手笔。
        “今年8月份,我们成功申请了‘核桃产业示范县’项目,打造海阳新的绿色经济。”由占军介绍道,“核桃产业示范县”项目总投资达1000余万元,在我市原有1万亩核桃林的基础上,利用三年时间再新发展4万亩核桃园。其中,将在郭城镇、朱吴镇建设4100亩核桃示范园,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发展核桃产业。
        眼下,市林业局与省林科院牵手合作,争取了“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”,成功邀请烟台市林业局、省林科院顶级专家亲临我市,进行“良种核桃标准化丰产栽培技术示范区建设”专题讲座,走进郭城镇郭城一村、西鲁家夼村以及朱吴镇七寨村、清泉夼村等田间地头,向村民传授核桃管理技术,培养过硬的技术管理队伍,提高核桃园成活率和亩产量,让核桃产业在海阳真正落地生根。
        届时,我市可增加林地面积4万亩,将更好地发挥森林的蓄水、保土、保肥、净化空气、调节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,生态效益显著。同时,待核桃林进入盛果期后,年产值将达2.4亿元,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核桃产业的构架,将最大限度利用荒山、荒地和撂荒地资源,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,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“双增长”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一个产业的前世今生:
    核桃身价“一路稳增”40多倍
        对一个新产业的抉择,市场风险永远是必须考量的一项。
        特别在今年,农产品销售问题格外凸显,让人不禁发问:核桃如何应对多变市场?
        “其实,农产品销售受市场影响都会有波动,但核桃价格一直呈增加趋势,并是相对稳定的。”山东省林科院副院长、博士研究员侯立群介绍到,全国的核桃产业发展还得从新中国建立前说起,当时,核桃还处于自然生长的“野生”状态,全国总产量约5万吨,直到上世纪80年代,受国家政策影响和市场刺激,核桃产业才呈现了蒸蒸日上的发展局面。去年,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,全国核桃面积达到554万公顷,坚果总产量达到201.31万吨,居世界首位。
        让侯立群信心十足的是,在核桃产业一路走来的历程中,核桃价格从最初的每斤0.5元增加到了现在的20多元,身价“一路稳增”,并足足翻了40多倍。
        “就是在今年特殊年份,一些优质品种的售价也能保持在20多元,淘汰品种也能达到10元。”侯立群说,在一些核桃主产区,已经涌现出一批深加工企业,增加了核桃的需求量。深加工产品有核桃油、核桃果茶、香料、活性炭以及核桃粉、核桃乳、核桃汁、核桃乳酸发酵酸奶等,其中不乏高档保健品和药物产品,但总的加工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。
        此外,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,青少年和普通消费群体正成为一大消费主力,改变了以往消费群体主要以中老年人和高端人群为主的局面,“核桃产品正逐步受到社会大众的青睐,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。”